close


採訪撰文/楊心怡
諮詢/國泰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盧英仁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代理物理治療組長 黃維彬

寶寶搖搖晃晃地站起,先是扶著東西走,慢慢地,有一天,寶寶伸開雙臂,跌跌撞撞地走向你,一頭栽進你的懷抱中。在寶寶能順利地開步走之前,媽咪可以用什麼 方法誘導他走路?讓他忘記爬行的樂趣,嘗試用雙腳站立、走路?又有哪些不利因素會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?本文將告訴媽咪,如何幫助寶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。

按國內常模統計,50%的寶寶約12個月大時,可以放手走10步。一般而言,寶寶在9~10個月左右,可以扶著東西站起,在11個月左右可以扶著東西走, 而到了12個月左右,才會獨自放手站不易跌倒,約12-14個月大時,就可以獨自行走了。

家長的疑慮

Q:我家的寶寶有O型腿,該怎麼辦?
許多爸媽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,都會擔心腿型是否會影響他的走路姿勢,或順利與否;但國泰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安慰爸媽說,寶寶在2歲以前的腿型 都屬正常現象,小朋友通常要到8歲以後,腳型才會固定。
  
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代理物理治療組長黃維彬解釋,大部分寶寶在0~1歲時,雙腳會呈O型腿,不需特別擔心,到了1~2歲左右便會逐漸伸直。他進一步說 明,寶寶的腿型發展其實是O型腿→變直→X型腿→變直;在2~4歲左右時,大人會覺得孩子有X腿,但到5~7歲時,腿型又會逐漸修正變直。這樣的腿型變化 為下肢的成長必經過程,稱為下肢的鐘擺成長現象,家長不必太過擔心。

依據統計,約有九成的小朋友在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一年級時腿型會變直,如果那時腳部仍有歪斜,則可能為病理現 象。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爸媽,如果早期發現孩子有X型腿,可先尋求醫師評估,及早預防保健。

Q:寶寶的扁平足正常嗎?
另一個家長關心的問題便是寶寶的扁平足。黃維彬治療師說,事實上,在寶寶腳部發育初期,他足部的骨骼是被深厚的脂肪包住,尤以內側脂肪為多,因此雙腳看起 來會較為肥胖、柔軟,足弓並不明顯。加上寶寶出生時足部的骨骼均為軟骨,要到1歲之後,才會慢慢透過骨化的過程變成硬骨,此時寶寶的平衡感不好,走路可能 會歪歪斜斜,雙腳打得很開,以致大部份的重量會承重在足的內側,看起來像扁平足,此為正常現象。一般小朋友的足弓約在2~6歲間發展出來,而約莫6~9歲 時會骨化完成,之後骨骼只會慢慢變大,但形狀便已固定、不再轉換。換句話說孩子腳的形狀、有沒有足弓,都是在此時期定型。

不過,足弓的形成,除和生理發展有關,還需仰賴行走的壓力提供刺激。人在站立時,足弓的功能是將身體重量均勻 分散腳部,提高站立的穩定,並支撐身體重量;而在行走時,從腳踝直屈踩下,到產生背屈的過程中,需先由肌肉施力、繃緊,接著利用足弓的彈性抬起,因此足弓 另有緩衝行走時壓力的功能。若缺乏足弓,等同少了力量的儲存及緩衝,便可能出現走路容易跌倒、足部疼痛、跑步較慢、姿勢不良等問題。因此,小朋友若有足夠 的學步練習,相對地,足弓的發育也會比較成熟;反之,則可能造成功能性扁平足。

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,是指寶寶平時足部是有足弓的,但站在地上時,因為韌帶較鬆弛,整個腳掌就會塌下去,因而 不具備應有的功能。為預防這種情況,媽咪可多讓孩子裸足行走、增加腳部活動機會,孩子2歲之後,還可帶他到草地、沙地走路,鍛鍊肌肉、韌帶的活動,對足弓 的發展都很有助益。

然而,若發現孩子在2歲半之後有功能性扁平足、足弓外翻或內翻,甚至是比較嚴重的O型腿、X型腿、或走路嚴重 外八、內八,便得至醫院做檢查。一般矯正的介入點都是在2歲半後,這是因為此時足部發展較為成熟了,判別上相對準確的多。

Ready~GO!

當寶寶已經學會扶著東西站立,並表現出往前移動的意願時,這表示從現在開始,寶寶要開始學步了;盧英仁醫師指出,一般寶寶剛開始,都是先從扶著東西走路, 慢慢學習、調整自己的「步調」,因此他建議,家人可將一些家具擺出間隔,讓寶寶可以扶著這些家具或牆前進。

黃維彬治療師則表示,當寶寶第一次站立起來,並依靠自己雙腳行動時,內心是非常恐懼的;因此可先讓寶寶扶著家 具繞圈圈走,再用雙手扶著家具,然後慢慢進展到單手扶著牆壁走,最後才放手走,以如此漸進的方式,克服他對走路的害怕,甚至引發他對走路的好奇與興趣。

事實上,寶寶要學會走路,有些基本能力得先具備,其中以「維持站立姿勢」、「雙腳可交替動作」及「平衡能力」 最為主要,因此爸媽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,可多設計些遊戲,幫助寶寶培養這方面的能力。

首先,在寶寶爬行的階段,就可以開始給予他「移動」的動機或刺激,例如將玩具放在較遠處,誘導他想要玩的時 候,會自己過去拿。而在他學會站立之後,便可給他一些會滾動的球或移動的車子,培養他對移動的興趣,甚至也可將一些寶寶喜歡的玩具,藏在他找得到的地方, 讓他去探索、尋寶。

盧英仁醫師也推薦媽咪,當寶寶還在搖搖晃晃的學步階段時,可用手撐住寶寶的腋下,將他的腳踩在媽咪的腳背上玩 跳舞遊戲,若家裡人多,可將遊戲升級為火車遊戲,用繩子套成圈圈,嘴裡還可適時發出「嘟嘟~嘟嘟~」的聲音,不僅有趣,也方便媽咪控制寶寶走路的步伐大 小、方向與速度,且避免寶寶在行走的過程中跌倒。

然而最重要的是讓寶寶有足夠的信心,願意放手站和走;只要他走了1、2步,就用鼓掌或點心鼓勵他,當他跌倒的 時候,媽咪不要太驚慌,應該是告訴他沒關係,並且可以彎曲寶寶的膝蓋,讓他明白該如何在重心不穩的時候,安全地坐回地上,而非直接趴倒在地。

醫師小叮嚀

黃維彬治療師提醒,一些正在學爬或是學走路的小朋友,可能會爬一爬就坐成W坐姿,此姿勢會使小朋友較習慣雙腳內轉,容易走路內八字,建議爸媽應儘量讓寶寶 盤腿坐或側坐,不要讓寶寶習慣W坐姿。

此外,黃維彬治療師說,為訓練寶寶腿部肌肉的力量足以支撐他身體的重量,媽咪可以多將玩具放在稍高的桌上或椅 子上,而非地上,以增加寶寶站立的機會。此外,兩腳交替的動作也很重要,因此若寶寶爬行時,或出現其他兩腳互換的動作時,媽咪也可多鼓勵寶寶。

最後是關於「平衡能力」,黃維彬治療師建議媽咪,可讓寶寶多練習扶著牆壁轉身拿東西,或是彎腰撿東西,這些動 作都可增進寶寶的平衡能力。此外,「蹲」的動作也與平衡能力有關,許多寶寶在一歲左右會彎腰撿東西,之後才會用膝蓋蹲;若寶寶到一歲多還是只會彎腰拿東西 時,媽咪就應鼓勵他多蹲,多彎曲膝蓋。

Q:學步車與學步鞋是否會影響寶寶的走路發展?
目前學步車的研究中,以負向的結果居多,因其無法增加寶寶站立、平衡的能力,反而讓小朋友習慣踮腳尖,或用蹬的行走,且使用學步車亦會有翻倒的危險,因此 較不鼓勵,尤其在寶寶6個月大之前不要使用。如非要使用,醫師皆建議,於10個月大之後,等寶寶的頭部控制已經良好,能獨立維持坐姿,並且下半身已能支撐 身體重量時再使用較好。

至於學步鞋,醫師則建議選擇鞋底較厚,通風的棉質材質及鞋跟穩定的鞋子;除此之外,在挑選鞋子大小時,應以鞋 子的內徑為準,內徑符合寶寶的腳掌大小才是適合的鞋子。

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的不利因素

* 寶寶因為太常被抱撫,很少有機會在地上活動。
* 寶寶體重過重,超過同齡嬰兒,以致缺乏「動機」。
* 寶寶生長不良,慢於同齡嬰兒,以致肌肉骨骼不足。
* 寶寶對攀扶曾有不好的經驗,以致畏懼不肯學。
* 寶寶十分著迷於各種手部動作,以致減少走的機會。
* 環境中缺少讓寶寶扶著走的誘因,以致缺乏興趣。
* 寶寶常被放置在學步車之內,以致沒有走的機會。

也有研究指出,冬天出生的寶寶有可能動作發展較慢,推測可能因衣服包裏太緊,影響其動作發展的機會。走路是一 種粗動作發展的表現,與神經系統成熟度及雙腳與脊椎的協調功能息息相關,但冬天成長的寶寶,會表現得較晚行走,並非他們的神經系統有問題或發育過慢,有時 是外界因素所導致。

結語:

其實在寶寶學步的過程中,除了提供誘因,培養寶寶對走路的興趣外,不要讓寶寶遠離媽咪的視線太遠,並且注意如桌角、樓梯等環境的安全,讓他能在一個足夠寬 廣空間中自由爬行、扶著走,再進一步等待獨立行走的到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hill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